團委
團 委
1958年,附屬醫院成立隨即組建了團支部,同年改為團總支。當時全院共有團員170名下設內科、外科、婦科、兒科、醫技、行政后勤等六個團支部1966年,“文革”期間醫院團組織的活動停止,團總支由新成立的政治處兼管。1971年恢復組織生活。1978年,團總支更名為團委,下設8個團支部,團員183名。1984年,團支部增至12個,全院有團員180名,健全了組織生活制度,恢復加強了“三會一課”制度。1992年,召開了共青團內蒙古醫學院附屬醫院第一次代表大會。此后,又分別于1996、2002、2007年召開了第二、三、四次團代會。
醫院團委在院黨委和上級團委的領導下,堅持“愛國、成才、奉獻、敬業”的工作主題,緊緊圍繞醫院的中心工作,創造性地開展工作,廣大團員青年在醫院的發展建設中發揮了生力軍的作用。
院團委根據不同時期的工作重點,有針對性地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、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教育活動,提高了廣大團員青年的思想政治素質,為各項工作的順利完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礎。作為黨的助手和后備軍,團委定期開展團員民主評議和“評優創先”、“推優入黨”工作。一大批優秀的青年團員光榮的加入了黨組織,為黨組織輸入了新鮮血液。
積極開展“青年文明號”創建活動。1996年8月,為了響應團中央號召,在全區衛生系統率先開展爭創“青年文明號”和爭當“崗位能手”活動。制定了“號”、“手”活動的步驟、方案、監督和檢查等項措施,并組織開展了“一號助一戶”活動。通過上門進行醫療服務以及捐款捐物,解決子女上學困難等,對特困戶進行了幫扶,受到了社會的一致稱贊。1997年,我院榮獲了國家級“青年文明號”稱號。此后,院團委又不斷加強了青年文明號的內涵建設,并順利通過了每兩年一次的復審。院團委還定期組織團員青年深入農村、牧區、社區開展社會實踐活動。在解決當地群眾看病難的同時,增強了廣大團員青年的社會責任感,收到了良好的效果。2002年,我院被自治區團委評為“社會實踐先迸單位”。2006年,被自治區團委授予“首批赴蒙古國志愿者項目‘優秀組織單位’”。
發揮青年的特長,組織開展了卡拉OK大獎賽、文藝晚會、書畫攝影比賽、辯論賽、主題演講賽等形式多樣、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,豐富了職工的業余文化生活,為醫院的文化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。